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陶瓷杯青花图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陶瓷杯青花图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传统的柴窑匣钵烧制而成。柴窑的出窑率在40%左右,每一次的烧制都有运气参与其中,正所谓“火做天成”。
挑选富含松脂的松木燃烧,期间不眠不休的投柴,三天三夜七十多个小时,1300°以上多次还原,传统烧制工艺与导焰窑结合烧制,使得匣钵之器的釉水润透胎体,松木富含高质可燃的油脂,可使火焰含油,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用柴窑烧制青花瓷,烧制的青花渗入胎骨,更显青花古韵。天然釉料与柴烧结合所产生的独特手感,釉面肥厚油润,光华内敛,触之如婴孩肌肤般温润,抚之如脂,滑而不腻。
青花典雅 寓意祥瑞
品杯胎体轻薄,撇口,丰足,圈底,分寸感把握的刚刚好,盈盈一握间,满心静雅。
内外皆绘狮子绣球纹,构图巧妙,青狮持球逗趣,灵动活泼,间缀以祥云火焰,气势恢宏。选狮纹图案,取瑞兽吉祥意。
1 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重复且难预期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
2 柴烧来就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质,只要大原则掌握住,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性的效果,柴烧陶的特质本来就不那样精准,在预期效果外,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这也是柴烧迷人的部分。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陶瓷杯子的烧成温度也决定它是否含有毒性,如果杯子经过高温烧成,有害物质容易消失、转化,不容易产生毒性。而中低温烧成的杯子,安全性大打折扣。
十几块的陶瓷杯可能有毒,这些十几块的杯子大多是中低温烧制,所用的颜料也可能渗透了铅、汞等重金属成分,还可能是厂家做大货时用剩的损耗货,不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性无法保障。所以建议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要选择正规渠道,并且要看清楚成分表里面的材料。
这件瓷器是釉下彩的缠枝花卉纹青花瓷瓶。我们知道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最大放异彩的时期。
楼主没有拍全,这个花瓶的器型不是梅瓶,很像小口将军罐的器型。年代看底部,元明以后的瓷器。
如果这是件梅瓶,那么比较符合明代中晚期嘉靖和万历时期的一些特征,缠枝莲纹饰画的很满,青花发色兰翠,有些与康熙时期翠毛兰相仿佛,莲花和枝叶双勾平塗,瓶之下部充满向外沿展等等。足部平宽,足心亮青釉都给人比较舒服的感觉。
看图片来说,我认为应该是晚清仿康熙民窑瓷但又仿得不高明,因为:
1、釉色太新,只能是清代以后的,明代用的釉料有苏麻离青和回青比较多,颜色发紫发暗。可以参考下图海外馆藏宣德把杯。
2、釉色像是仿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瓷器用的料跟这个颜色很接近,用的多是浙料、广东清料描画。此外康熙民窑青花常见砂眼、底部不光滑的,从图中能看出来,但以后的民窑烧造的更粗,所以不能光看底部瑕疵。可参考下图馆藏清康熙青花罐。
3、纹饰上看,图中瓷器是满身的缠枝莲纹,缠枝莲纹在康熙民窑并不盛行,它是元明瓷器上常见的,跟***文明有点联系,后来清代官窑烧瓷器的时候会用缠枝莲纹,但图上这件做工粗,不可能是清代官窑,器型也不对。而康熙民窑青花上的瓷器多是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图案,而且风格偏文人画,构图疏密有致,清新典雅,不会是画得很满的缠枝莲纹。
4、为什么说是晚清而不是现代仿品,就要看画工,这满瓶缠枝莲纹虽然不是康熙时期的经典款,但画得有古意,笔道洒落一气呵成,有种豪迈之感,而颜色看似随手一涂,但又觉浓淡始终,构图合理,所以一定是老画工所为,民国或现代仿品达不到这境界。所以推测是晚清仿品,更不会是康雍乾以前的作品。
综上,我认为这件瓷器是晚清仿清康熙的青花瓷,个人意见,欢迎探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陶瓷杯青花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陶瓷杯青花图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ongli-cn.com/post/7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