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陶瓷拉坯艺术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陶瓷拉坯艺术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是最初阶段,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5000~6000年前
拉坯,也叫做坯,为最古老的陶瓷坯胎成型法之一,即是用陶瓷泥放置在可旋转的木制车盘上以手工直接开坯成型。这个木制车盘叫“陶车”。到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的黑陶制作中,则已普遍***用轮制法,即拉坯法。
元代瓷器有拉坯成型的。
元代制瓷工艺包括拉坯、印坯、利坯等方式。其中拉坯难度较大,元代工艺与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这主要是因为元代麻仓土和瓷石的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内壁上半部不需要修胎,只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
元代青花制瓷工艺中,大器主要是以拉坯为主,实行分段拉坯接胎成型。例如,一些大件的元青花至少由5段拼接成器,器身分上、中、下三段拉坯成型,后用胎浆对接成器身,瓶底、瓶口做好后再运用托、抖、接工艺分别成型于预留位置。在大件元青花拉坯过程中,由于窑工技法运用娴熟准确,胎体从下至上厚薄有致,使得大件器物在窑内高温作用瓷化过程中型体仍然保持不变。
另外,通过对出土的元代瓷器观察发现,其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留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这也是拉坯成型的一个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鉴别元代瓷器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胎质、釉色、纹饰、造型等。同时,现代仿制品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可能会模仿出类似的特征,因此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进行准确判断。如果对具体的元代瓷器藏品有鉴定需求,建议寻求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或专家的帮助。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有以下几步。
1、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
2、 泥板成型 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泥板成型技术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须掌握好泥板制作,对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结合等技术问题。
3、 泥条盘筑,泥条法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泥条可以是经手搓成,也可以通过压泥条工具挤压成型。
4、 素坯彩绘——用颜料在素烧的花瓶、碗、盘、罐等器物(素坯)上绘画。
5、素烧 :等泥坯晾干后进行装窑,并进行第一次素烧,烧到800度左右,使泥坯硬化,再等待冷却,出窑。
6、上釉 ,素烧过的瓷胎可以进行上釉,先施内釉。
7、 正烧 ,上好釉的瓶子需要再次装入窑中,并进行正烧,正烧需要烧制高温,一般在1280度到1310 度之间。
8、 贴花 :如瓶子需要商标、酒精度等其他文字说明或图案类的丝网印刷内容,则在烧成的瓶子表面贴上釉上彩的花纸,再放入烤炉进行烤花,大概烤到700 -800 度左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陶瓷拉坯艺术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陶瓷拉坯艺术特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ongli-cn.com/post/6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