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艺术 > 正文

陶瓷艺术南北交流,陶瓷艺术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陶瓷艺术南北交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陶瓷艺术南北交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景德镇自什么时期开始生产瓷器?
  2. 元代所烧的青花及釉里红开创了彩绘瓷器新局面,哪一地区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3. 陶瓷南青北白的局面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4. 唐、五代瓷器“南青北白”是如何形成的?

景德镇什么时期开始生产瓷器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了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玉器”之称。

陶瓷艺术南北交流,陶瓷艺术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

陶瓷艺术南北交流,陶瓷艺术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代所烧的青花釉里红开创了彩绘瓷器新局面,哪一地区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在元代,所烧的青花及釉里红开创了彩绘瓷器新局面,而江西景德镇成为了全国制瓷中心。
元代以前陶瓷产地大多在北方,以生产单色釉器为主。而到了元代,生产重心南移,确立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南北其他各窑场百花齐放的生产格局。元朝的统治者们出于自身敛财的需求而大力发展瓷业,加上制瓷生产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人们审美观点逐步改变,给古老的瓷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陶瓷南青北白的局面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欢迎关注【懂茶帝】!

唐代,瓷器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南方的青瓷是越窑烧的好,北方的白瓷是邢窑烧的好。古代瓷窑大多以地名命名,越窑就是越州管辖内的窑,范围包括现在的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地,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到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邢窑在唐代的邢州管辖,就是今天河北邢台一带。据考证,邢窑在南北时期就应经开始烧制白瓷了,在隋代就能烧制出登峰造极的细白瓷,釉色现代的高级白瓷相比毫不逊色。邢窑白瓷的出现,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统一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的规模,使得邢窑和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研的两大体系,为糖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瓷艺术南北交流,陶瓷艺术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藏来答】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陶与瓷是不分的,统称为陶瓷,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所以也可以将陶器称为瓷器的母亲。

唐 越窑青釉花口盘 直径17.5cm 成交价:212,400 HKD

由陶到瓷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中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泥质或夹砂陶器、白陶器、印纹陶、釉陶(或称原始青瓷)、瓷器几个过程,在这期间,陶器与瓷器一度界限不明,共同齐头发展。

这一现象到了唐代发生了大的转变:瓷器在唐代逐渐从陶器生产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唐 双龙柄***壶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现在,人们一般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器的烧造成就。“南青北白”是人们根据瓷器烧造窑址划分出来的说法。

“南青”指的是以浙江绍兴、上虞、余姚一带为代表烧造的青瓷,由于这些地区烧造的青瓷质地精良,用途广泛,所以把上面几个地区的瓷窑通称为“越窑”,之后逐渐形成了越窑体系。在越窑青瓷中,烧造最为极致的当属秘色瓷。

唐、五代瓷器“南青北白”是如何形成的?

青北白的历史背景,国力强盛的唐代是我国陶瓷工艺蓬勃发展的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成熟的境界。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

隋代陶瓷生产承前启后。至唐代,陶瓷业获得蓬勃发展。唐代陶瓷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名窑遍布南北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装饰纹样丰富优美。饮茶风俗的普及,进一步***了制瓷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更使陶瓷作为物质载体成为友好往来的使者。

唐代瓷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取代了漆器和金银器,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用器。饮茶风俗的流行和普及,更提高了瓷器的文化韵味。唐代瓷器生产,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则以白瓷为主,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代表当时最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造白瓷的邢窑,唐代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一书中曾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这两个瓷窑的产品均造型规整,工艺精湛,颇受世人青睐。

五代陶瓷更重造型和装饰技艺,为宋代陶瓷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

邢窑在隋代已烧制白瓷,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唐代邢窑白瓷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与其它白瓷窑不同,如河南的巩县窑等,在烧白瓷以前都是烧青瓷的。因此,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功白瓷,并把它提高到"白如雪"的发展水平的重要瓷窑。故称其为北方白瓷的代表。

越窑青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青北白”南青的代表,越窑青瓷是瓷器始祖,也叫“母亲瓷”,品种繁多,胎质细腻,造型优美,釉色晶莹,纹饰典雅,可谓“类冰似玉”。

越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名窑之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上虞作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构成了完整而庞大的青瓷烧造体系,在当时更是“秘色瓷”的主要生产基地。 越窑青瓷从东汉到北宋末南宋初延续烧制了一千多年,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至唐朝达到鼎盛,秘色瓷一度成为皇宫专属瓷器,它的精美程度更是受到了朝廷内外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的推崇。据记载,“秘色至明绝”,(也就是说,秘色到明朝没有了)也因此,“秘色瓷”成为了陶瓷界中的神秘***,它釉色的精美不为近代人所知,一千多年来更是成为了一个传说。人们只能凭借那“巧剜日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美妙去神思。

中国古代瓷器在其发展的中期,曾经出现过“南青北白”的现象,即南方盛产青瓷,而北方则盛产白瓷,这是由于中国南北的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

中国的南方物产***丰富,林木***是其中之一,越窑青釉瓷器长期使用木材作原料,烧成温度保持在1100℃左右,釉饰层薄青翠。此外,“在原料方面,我国南方盛产瓷石,它是由流纹石、石英粗面岩、长英岩等岩石中的矿物,经受后期火山的热液作用绢云母化而生成的岩石。瓷石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绢云母,但由于风化程度不同,也会含有少量其他矿物。风化程度浅的,则会由于部分长石尚未绢云母化而含少量长石;风化程度深的,也会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少量高岭石。因此,我国南方首先烧制成功青釉瓷则不能不归功于首先使用这类瓷石作为制瓷原料。

中国北方瓷窑不具备南方龙窑的特点。北方瓷窑烧瓷的主要燃料是煤炭,这得益于北方丰富的煤炭***;然而这种燃料却很难烧出还原焰,因而使北方青瓷的釉饰效果不很理想。从工艺原理上讲,上述这种现象是由于北方青釉中的铁因不能被完全还原成氧化亚铁,致使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三氧化二铁。其氧化亚铁呈现绿色,三氧化二铁呈现***,如果工艺上把握不稳,或使釉色偏黄,或使釉色呈现青黄等等。北朝白瓷的釉饰呈现乳白色,虽然有些泛青,但也存在着***的成分,这一点与宋代定窑釉饰的特色较为相近。虽然后者釉深处泛青,而北朝白瓷也存在着泛青的迹象。定窑釉饰的烧制使用的是氧化焰,因此北朝白瓷即使没有被完全氧化,也能够表现出它是在烧制青瓷时,因不能很好地控制窑内气氛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因此说,北朝白瓷是当时烧制青瓷的一种缺陷,或者说是一种工艺技术欠成熟的表现。

上述情况证明,“南青北白”的生态条件是南方存在着适宜青瓷发展并且走向精美的土壤,北方则不具备,而正是由于这种不具备生产精美青瓷的条件,促使北方生产出了白瓷,而且也同青瓷在南方一样,在适宜更为精致化的土壤中成长,并且逐步发展成可以与南方青瓷并称的瓷器品种。

在“南青北白”的局面下,唐代、五代瓷器异彩纷呈,除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外,还有瓯窑、婺州窑、岳州窑等的青瓷,曲阳窑、密县窑、巩县窑、景德镇窑的白瓷,寿州窑的黄釉瓷,铜川窑、巩县窑的黑釉瓷,鲁山窑的花釉瓷,长沙窑的彩绘瓷,以及独具特色的唐三彩陶瓷和绞胎瓷器。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北方邢窑白瓷风靡一时。

北方邢窑白瓷南方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因此人们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特点。

北方瓷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唐人烧出了高质量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为宋代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瓷器造型沿袭了唐代的风格,如“五代白瓷划牡丹纹枕”,1956年于江苏省新海连市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0.4厘米,长17.8厘米,宽12.5厘米,长方形,六面体,中间下凹,两端微翘。长方形弧面中央划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四周为平行双线边框,四壁略呈梯形,各有一长方形凹框,四周有突棱一道,平底。枕的表面白釉,釉色光亮纯净。枕胎洁白细腻,较硬。五代白瓷以光素居多,有少量的刻花装饰,但不流行。此枕精巧秀美,[_a***_]舒朗简洁,代表了五代时期白瓷制作的最高成就。

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瓷窑大多仍在烧造。但是,在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制瓷业的进步与发展受到了限制。

南方青瓷则也是原料的原因

浙江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瓷土矿,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土。用这种瓷土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瓷胎含铁量较高,适于烧制瓷器。高价铁在烧制时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温度下烧成瓷器。 这时,陶车上出现了瓷质轴顶碗,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做快速而持续的旋转。 设备改进了,瓷器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这时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用1260℃—1310℃高温烧成,胎和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青瓷表面涂釉,釉层透明,晶莹润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

唐代青瓷在隋朝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著名。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子呈淡灰色,紧密坚实,釉薄而匀,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陶瓷艺术南北交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陶瓷艺术南北交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