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艺术 > 正文

古代陶瓷艺术观感,古代陶瓷艺术资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陶瓷艺术观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陶瓷艺术观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最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有什么特点?
  2. 瓷器干胎与湿胎的区别?
  3. 陶瓷和全瓷的区别?

最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什么特点

最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有什么特点?

第一点,元代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由于尚处于全方位的探索和摸索阶段,所以成品率极低,精品级成品更如凤毛麟角,总体看起来几乎“惨不忍睹”,不是“青花”发色灰不溜秋、黑了吧唧、不纯不正,就是“釉里红”烧断、烧飞、烧黑,几乎看不到红的影子。

古代陶瓷艺术观感,古代陶瓷艺术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点,元代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相对较成功的作品,往往都会在“釉里红”处有“绿色苔点、苔斑”,而且“釉里红”处往往会出现整个釉面都呈现流坠、流淌和熔流现象,无论是观感还是手感,都有凹凸不平、起伏跌宕、波浪涌动之感。

第三点,元代中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也与“青花”、“釉里红”和其他所有瓷器一样,由于当时外敌主政民不聊生,逼迫很多书画高手不得不去瓷场作画工聊以糊口,所以,所有元代中早期的瓷器很多都书画堪称一绝,元代中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当然也不例外。

第四点,元代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也与“青花”、“釉里红”等瓷器一样多为“石灰釉”所以绝大部分都有自然开片,不像元代后期以“石灰碱釉”为主,不开片瓷器成为主流,因而早期“青花釉里红”等不开片者很少见。

古代陶瓷艺术观感,古代陶瓷艺术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瓷器干胎与湿胎的区别?

古瓷器胎足末上釉部分显得干老,实际上说的是古瓷发展中早期胎体的粗砺干涩。由于当时釆用的瓷土并非景德镇优质的高岭土,瓷土中杂质较多,尤其是含铁造成胎体烧结后发暗红色。所谓金丝铁线与铜口铁足都与此息息相关。而现在的仿品反而无法寻找古时的瓷土,大部分中低仿靠上色来遮掩,并不难于分辨。其实古瓷鉴定并不一定局限于气泡.开片.或出土使用痕迹,审视古瓷是一件综合的美学欣赏。古人制作瓷器不是大机器生产,即使是同类型器皿也有细微的差距,存在着手工制作的痕迹。

有一种说法:“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代不同衣服也不同。因此,在相同的温度和湿度下,握在手中,干燥和潮湿的感觉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200岁以上的人,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在鉴别瓷器的新老时,观察瓷器的露胎处,一般是底足,非常重要。

古代陶瓷艺术观感,古代陶瓷艺术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与“胎质干老”对应的是“胎质显湿”,所谓,一“干”一“湿”,也就是一“老”一“新”,“干”就是老,“湿”即是新。

注意,这里的“干”与“湿”并不是指水份,瓷器烧制完成后都不会含有水份。而是观察瓷器底部胎质一种直观的感觉(或者叫“观感”),也就是所谓的“老气”。

老的瓷器其露胎处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干”,而新瓷的胎给人的观感是“湿”。

陶瓷和全瓷的区别?

1、陶砖和全瓷区别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砖,大于10%为陶砖,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常见各种抛光砖、无釉面砖、大部分卫生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0.5%;仿古砖、小地砖(地爬墙)、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吸水率0.5%;瓷片、陶管、饰面瓦、琉璃制品等一般都是陶质的,吸水率>10%。

2、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3、全瓷

全瓷,表面磨损后,里面也是光亮如新。相比较一些釉面或瓷面墙砖,它们表面容易磨损,而且磨损后,影响整体观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陶瓷艺术观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陶瓷艺术观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