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琉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琉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琉璃,亦作“瑠璃”,是以各种颜色(颜色由各种金属元素产生)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稀有装饰品。其色彩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2.上釉的不同 。
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或施以金属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性能:吸水性强、透气性强。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瓷器为满釉,施以钙为助熔济的高温釉。性质是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玻璃质感强,不透气、吸水率经物理测试在1%以下或不吸水。3.烧结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4:琉璃就更加和瓷器,陶器不是一样的东西,琉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加工的温度也不同。玻璃不透气、不吸水。琉璃,料器,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玻璃。
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代“琉璃”指的是现在意义上的玻璃,而“玻璃”指的是天然宝石。
2.到了宋代“琉璃”“玻璃”“药玉”指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玻璃。
3.到了明代,“琉璃”特指琉璃瓦为代表的建筑材料。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民间称为“料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界统一使用“玻璃”一词。
就是玻璃制作过程,主要原料就是石英砂,在助溶剂的作用下可以在1200°c完全融化,制作成型冷却。
不相同
釉是一种硅酸盐,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为原料,经研磨、加水调制后,涂敷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它使陶瓷器增加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介电强度和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釉还有增加瓷器美观和便于洗拭、不被尘土粘染等作用。
区别在于:1.上釉的不同。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或施以金属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性能:吸水性强、透气性强。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瓷器为满釉,施以钙为助熔济的高温釉。性质是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玻璃质感强,不透气、吸水率经物理测试在1%以下或不吸水。2.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3:琉璃就更加和瓷器,陶器不是一样的东西,琉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加工的温度也不同。玻璃不透气、不吸水。
【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具有非常高的通透度,在冲泡茶叶的同时,还能欣赏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变化,这也是玻璃茶具之所以存在的主要原因,无疑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享受,其次玻璃茶具具有耐高温的特点,这是因为玻璃茶具使用利用高硼硅玻璃做的原料经过超过600℃高温锻炼而成,可享受瞬间温差,因此不会出现玻璃炸裂的事故最好玻璃茶具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原味重现,因为玻璃茶具是无毛细孔的器具,不会吸取任何一丝茶叶的味道,能够让人品尝到百分之百的茶的原味。
【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种类,它与人们的生活行为、饮茶方式、审美趣味等相契合,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陶瓷茶具的造型多样,或高雅、或古朴、或形象等可以随意创造,色彩古雅、胚质致密坚硬,敲击声音低沉,微量吸水性,但是它不是透明的,看不到茶叶在茶具中的走向。用陶瓷茶具泡茶,茶水口感软滑甘甜,尽享喝茶乐趣与健康。
【二者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便是材质不同,玻璃茶具是透明的,而陶瓷茶具是半透明的,再一个就是生产工艺不一样,玻璃茶具有人工吹制、甩制等工艺,而陶瓷茶具比较复杂,相对于玻璃茶具,这就是为什么陶瓷茶具价格会高,而且具有收藏价值,玻璃茶具是比较接近于大众消费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琉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琉璃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ongli-cn.com/post/4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