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龙山艺术陶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龙山艺术陶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简单的来说,就是烧造的温度影响到的它使用性。比如瓷器烧制温度高,一般在1130度左右,胎质主体为瓷,是由瓷釉和胎结合烧制而成。而陶器一般无釉或低温釉,成型温度较低,一般经850度到900度之间烧制即可成型。
具体讲,陶器与瓷器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胎质:瓷器用的是的瓷土、高岭土,其高岭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而成,其中钠钾铁还有钙等元素流失,经水后应其变化而形成。这种现象被称作瓷土化或高岭土化。陶器的陶土则是含有云母、石英等矿物质的黏土。
温度:瓷器的烧造温度较高,一般在113度左右,也就是达到石英石的熔点;陶器一般经850度到900度之间烧制即可成型。
3.器釉:在讲二者差别之前先插入一点小常识,什么是釉?釉就是由铝硅化合物碱金属化合物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物质。原料就是主要为钾长石,不同的场和不同的配方,导致釉的形成千变万化,这是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喜爱与收藏的重要原因之一。
4、工艺:瓷器烧造成型工艺复杂,瓷胎烧制成型温度较高,因其胎土内为高岭土等矿物质杂质很少,成型后器皿更加精美耐用、无漏水现象;而陶器的烧造成型工艺相对于瓷器来说较为简单,陶土中矿物质含量较少多为杂质,烧质温度偏低,器皿成型后易沾染污垢,吸水性较强等现象。
5.年代:我国最早使用陶器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是在2012年发现的江西仙人洞文化遗址的陶罐碎片,精测鉴定距今为止其年代应在20000至19000年。而瓷器瓷器脱胎于陶器,产生于汉代,到唐宋渐趋成熟,之后名瓷名窑已遍及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陶器在我国的形成和使用年代是非常久远的,还有半坡、良渚、红山、龙山、马家窑等等一系列精美的陶器时代。瓷器要比陶器的产生的历史晚得多,也可以说瓷器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烧制成功的。这就是商周时期原始青瓷,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应是郑州的商代中期青瓷席纹广口尊。
随着时间岁月的发展我国的瓷器烧造工艺越来越成熟,品种越来越繁多,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希望以上回答能给您些帮助。
汪晓棠,又名汪隶、汪隶华,字晓棠,号“龙山樵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生于1885年,卒于
江西省婺源县叶村人。清末民初的著名绘瓷名家。他少时在杭州以绘制纸绢扇为生。光绪、宣统之际,因妻投水自尽,避祸景德镇自学彩瓷,不到数年即名闻遐迩。民国十一年、浮梁县长徐仲亭雅好艺事,知事何心澄亦通丹青(何亦能画瓷,堂名“雅趣”),遂昌建“瓷业美术研究社”,汪晓棠当选为副社长。
汪晓棠人物画最著名,所画仕女,俏丽妩媚,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深得改琦、费丹旭一派精髓。其名作粉彩《黛玉葬花图》,即可见其风格。图中林黛玉颦眉荷锄、衣褶轻秋风吹起,衣带飘摇,如行云流水。一侧孤鹤相随、衬托出画中人孤高自许、目中下尘、郁悒悲然的思绪与情感。全图一人一鹤,不设背景,更添雅清素静的氛围。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荣誉称号。
汪晓棠还有一幅瓷板画《彩绘仕女图》。此画构图及题诗均取自于明代唐寅著名的《秋风执扇图》。瓷板画仕女神***姿态与唐伯虎原作大同小异,惟仕女头挽双髻,眉宇间顾盼欣然,端静娴俏,未似唐寅原画中的仕女有古媚风韵。人物衣纹绘法似流水行云,随风飘动,极见功力。与景德镇另一路专事黄慎人物一派各有千秋、细腻委婉处更耐观赏。图右下以双勾夹叶法画棕榈、墨染湖石、人景互映、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由以上几幅瓷画所见,汪氏才华横溢,可惜英年早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龙山艺术陶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龙山艺术陶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ongli-cn.com/post/4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