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图案 > 正文

陶瓷上釉图案肌理,陶瓷上釉图案素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陶瓷上釉图案肌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陶瓷上釉图案肌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钧窑碗底足怎样鉴定?
  2. 紫陶手工浮雕壶有什么特点?

钧窑碗底足怎样鉴定

鉴定钧窑碗底足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度:要仔细观察钧窑碗底的纹样和图案是否清晰
2.细节:要留意钧窑碗底边缘处的细节是否精细
3.规则性:要看钧窑碗底的规则程度是否一致
4.年代:要结合钧窑碗底的年代背景进行鉴定钧窑碗底足的鉴定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对钧窑器物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金代钧窑从造型上看仍然有宋代钧窑的韵味,但是底足状态发生了变化,从下组金代钧窑碗的图来看,修足也比较规矩,但是圈足内不再是满釉了,就沾了一两滴水;圈足外的釉水仍然近圈足,但是又有元代钧窑胎釉结合处的那种流釉痕迹。

陶瓷上釉图案肌理,陶瓷上釉图案素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面这张图是一件金代钧窑执壶的底足,可以看到圈足内也是没有满釉,胎体比较厚重,应该是考虑这件执壶的尺寸稍大一些,圈足太小会与其不协调,不符合金代人的审美。

所以我们讲钧窑立件或者说大件,一般是金代才有的,宋代以小件为主。

下面两件是带有支钉痕的,那么在宋代会有裹足支烧的工艺,但是圈足上也是包了釉的。

陶瓷上釉图案肌理,陶瓷上釉图案素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两件金代的标本可以看到足脊是露胎了,而且支钉痕也很粗,这些都是金代底足的特征。

之前在河南许昌有一座金代的夫妻合葬墓,里边就出土了类似的工艺特征的钧窑。

宋金的支烧底足 下面两张图是金代钧窑藏品,可以看到圈足内也是没有上釉的。

陶瓷上釉图案肌理,陶瓷上釉图案素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钧窑碗底足的鉴定方法钧瓷釉面稍厚,乳泽程度高,有蚯蚓走纹纹路,蟹爪纹等肌理纹路,使得钧瓷更加耐看;表面色泽玉润,窑变产生自然花纹,让人回味不已。

钧瓷足部常用芝麻酱色的护胎釉,也是其特征之一。

一是不同时代的瓷器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唐代用饼底,宋代以前很多瓷器的底足有垫烧痕,元代瓷器底足中心有鸡心状,清三代的大笔海很多用玉壁底,康熙底足往往有二层台,南宋官窑的修足非常规整特别是琢器等等。可以说瓷器的底足是了解一件瓷器的重要窗口。

二是不同窑口瓷器的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钧窑瓷器宋代施釉到底,往往底部还有护胎浆,而元代钧窑则施釉不到底,往往还外低内高有倾斜度。宋代汝窑底足多见支钉痕,元代龙泉底足往往旋肚脐秞。

三是瓷器新老底足的反映完全不同。

一方面老瓷底足的露胎部分发干、相对粗疏,新瓷底足露胎部分显腻、相对密实。这是不同时代瓷土的粉碎工艺、淘洗土艺和瓷胎的成型工艺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老瓷的流传过程中圈足的包浆、磨损痕有明显的老化熟旧痕迹,而新瓷则火气未退没有包浆显得生硬。

钧窑碗底足鉴定方法:看成色:金代初期的钧窑瓷器做工精致,俢足仔细、规整,器物外底足也上釉,仅露足端,而往往在露胎的足端施一层酱黄或褐色护胎釉,足部看不到削足痕迹。

金代后期的器物外底足虽无前期制作规整,也象征性地在外底足上釉或点釉,制作显得急促而潦草。

后期,器物的外底足往往没有点釉,器物外不施满釉,碗盘罐施釉不及足。

紫陶手工浮雕壶有什么特点

看一件紫陶作品,首先需要看它的外形是否准确,装饰是否到位,然后看成色,通俗来讲,紫陶的成色基本可分为五种:阳刚色(传统的紫陶颜色),花色(也可称为杂色,一般是黑红相杂)咖啡色(也可称为板栗色,),黑色(净黑色的紫陶成品不常见),窑变(最为难得的成色)。优质的紫陶壶以陶为纸,装饰上融入书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落墨后,再由熟练的雕刻工人***用阴刻阳填的方法将文人字画保留下来,无论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还是琼楼玉宇,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陶瓷上釉图案肌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陶瓷上釉图案肌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